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继文 王增福 史家亮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增强学科意识,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进行研究性、创新性教学,实现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协同发展。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承担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项目的契机,总结并提升本单位长期以学科建设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验做法,调研国内、省内百余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这方面的有关情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认识和有特色的做法。本文结合校内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经验和建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个重要问题予以探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具有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二者应相互促进,不能彼此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体任务是支撑思政课教学,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效如何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正确方向、提高育人质量,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有效支撑。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的关系,关键是在学科建设有效支撑教学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思想认识到位、教学理念先进、建设举措得力,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科学的检验标准,并需要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和条件。
牢固确立学科建设支撑教学的理念
学科建设的内涵丰富、内容多样,涵盖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理论宣传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此外还有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包括思政课教学,搞好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应有之义。同时,思政课教学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方法和规律,搞好思政课教学能够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牢固树立教学需要学科、学科支撑教学的理念,以学科建设有效支撑思政课教学,以高质量的教学促进学科持续发展。
第一,从学科建设的需要和目的看,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初衷之一就是要强化思政课教学,增强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更是该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科支撑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通过人才培养和培训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队伍支撑,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术境界;通过学术研究,形成创新理论成果,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内容和观点支撑,提高教学的学术含量和严谨程度;通过学科的规范化建设,优化学科研究方向,增强对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支撑。学科建设对思政课教学的支撑,说到底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学科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支撑。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一身二任的坚定意识,在工作中把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在学科建设与发展大视野下从事思政课教学和研究,以学科支撑整体性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又通过思政课教学呼唤、促进学科建设。在调研中,有的学者深刻指出:“不从事思政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者不是优秀学者,不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政课教师不是优秀教师。”如果将它们割裂甚至对立,学科建设不去支撑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脱离学科支撑,就不符合学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也难以搞好思政课教学。
第二,从教育教学的性质和使命看,思政课教学要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解决学生的信仰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有力支撑。落实思政课教学目标,关键是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说服力和解释力,使学生真正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理论观点和思维方法,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并指导自己的言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有科学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坚实明确的学科意识,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讲好讲活马克思主义,有力展现其真理魅力,使学生心服口服。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不懈增强思政课的科学性、理论性、学术性和现实性,教师才能把问题讲准讲精讲深讲透,才能使学生信服信任。这是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具备的理论功底,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环节。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离开学科内容支撑,即使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也证明,思政课教师缺少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涵养,讲不好思政课。
第三,从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看,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迫切需要学科建设的有效支撑。当今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回答大量新的课题。相应地,思政课教学需要在创新中提升水平,有效应对这些新挑战、新课题。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快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强烈冲击,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空想论、失败论还有很大影响,而现代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又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一系列崭新课题。从国内看,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化,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收入分配、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多样化趋势愈益明显,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纷繁多变,各种庸俗文化纷纷出现,部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在这种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肩负的传授知识、信念教育、解疑释惑、引导学生成长等任务就格外繁重。这就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面向时代课题,站在学术前沿,提出创新观点,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说服力,以科学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说明现实、武装学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已经过时,单纯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改进也难以奏效,一般性提高教学水平仍不能满足学生要求。只有走学科支撑教学的新路子,在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大力气,获得突破,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从调研情况看,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逐渐走向成熟,思政课的学科归属更为明确。以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教学,将学科研究成果适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已取得显著教学成效,为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所认可和推广。但这方面的认识和做法还有明显差别,不同学校有不同情况:部分教师片面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把学术研究等同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则脱离思政课教学,或者关系不密切;部分教师认为学科建设仅是学术带头人的责任,这些带头人不需讲思政课,而思政课教师只是应付上课,认识不到学科建设尤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也不被学科重视;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科意识淡薄甚至没有学科意识,只是注重变换教学形式,或者照本宣科,不能适应教书育人的现实需要。上述脱节现象,造成思政课因缺乏理论深度而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目的,也背离了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衷。基于以上认识,思政课教师应进一步增强学科意识、支撑意识,切实担负起从事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的双重责任,使二者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建设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一体的团队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从内容到方法、从思路到逻辑均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特征。做到两者的内在统一,克服现存的学科方向与教学内容相脱节、学科骨干与教学人员“两张皮”、学科学位点建设与本科教学相分割的现象,需要建设一支学科基础扎实、专业方向明确、能够兼顾教学与研究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效支撑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能否打造这样一支优秀团队,直接影响到学科建设服务思政课教学的水平和效果。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能够凝聚学科力量,明确研究方向,整合教师资源,发挥合作优势,推进理论创新和教学攻关,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学术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国内不少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建立教学科研团队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成功经验。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山东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山东省一流学科,在组建学科队伍、聚焦研究方向、提炼研究优势和产出标志性成果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积累了一定经验。主要是,在组建团队、开展工作、激励约束等环节始终把以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教学放在首位,突出发挥学科的学术影响和服务功能,扭转将教学与科研脱节甚至对立的局面。通过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坚持思政课教师一岗双责,实现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而强化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了学科的整体实力。
第一,团队组建和人员构成要充分体现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的统一,将学科学位点师资与本科思政课师资有机整合,建立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师资团队,改变教学与研究割裂的现象。团队建设以四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相同相近教研部为单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相照应,把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相结合,将思政课教学与学科学位点建设相结合。我们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研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位点师资,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著研究”团队;整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位点师资,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团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位点师资为基础,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研究”团队;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部和中共党史、政治学原理学位点师资为主干,建立“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研究”团队;整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硕士点师资,组建“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研究”团队。五支教学科研团队既对接思政课教学模块,研究教学重点与难点,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解决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又延伸学科研究方向,深化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使理论创新成果向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效转化,以实现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的良性互动。
第二,团队工作重点是以现设硕士点、博士点方向为基础,兼顾本科和研究生教学需要,凝练研究方向,开展学术研究,形成研究优势与特色,推出高质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团队工作的中心任务,更是支撑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依托。团队学术方向的凝练,既要与学位点建设的方向相结合,为研究生优秀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支撑;又要与教师的专业背景相适应,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形成特色和优势;还要与本科教学的主要内容相结合,关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为思政课讲授提供丰富素材。我校教学科研团队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轨迹,结合各成员的研究特长,聚焦团队未来发展规划,注重打造体现山东师范大学特色的研究领域。我们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其精神实质、科学品性和价值意义;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揭示其理论创新及其规律;结合当今思想文化面临的挑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及其当代发展;结合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态势新特点、代表性思潮和运动。各团队规划设计的重点研究领域,既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是重大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又是教学、教材中的重要话题,是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此,我们遵循“研究来自教学、又要回归教学”的宗旨,将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教学内容,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深度学理支撑。
第三,教学科研团队的学术研究不应是孤立的、脱离教学的研究,而要紧密围绕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紧紧抓住思政课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和大学生关切的焦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思政课教学增添理论力量和真理魅力。教学科研团队只有将相关学术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学术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把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才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质量。学院五支教学科研团队以商志晓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李爱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研究”,万光侠、高继文分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等项目研究为抓手,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发表了《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生态观的巨大理论力量源于其唯物主义》《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唯物主义转向》《从“两个逻辑”的辩证统一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由来、确立与达成》等一系列学术论文。这既是团队学术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又能转化为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的鲜明观点,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和科学性水平。
促进教研相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服务,并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学术生长点和理论创新点。这就要求通过研究性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拓展和深化学科建设的成果,促进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教研相长。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成果是否符合思政课教学需要,能否有效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能否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需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革新,能够持续为学科建设提出新的理论课题和研究方向,推动学科建设的深化与发展。
第一,积极在思政课教学中体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成果,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前沿性,在回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思政课教学只有增强教学内容的学理性、系统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对相关教育内容的认同,促进相关教育内容的内化和外化。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成果不仅不能在教学中被忽视甚至“束之高阁”,反而应充分运用于思政课教学。返观思政课教材的每次修订,都十分注重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成果。
在日常思政课教学中,同样要求高度重视体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一运用通常在两个维度展开:在横向维度,通过运用学科研究成果,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在纵向维度,通过运用学科研究成果,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很多情况下,拓展和深化思政课的内容是有机统一的。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加强学习,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重视这些成果与自己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时,学校以及院级教学单位要组织力量、采取措施,加强二者结合方面的指导,通过做好二者结合的文章,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比如,学院通过制度化的集体备课和新老教师传帮带等形式,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素养,加深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
第二,重视在思政课教学中寻找学科新的增长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这种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生产实践和改造社会关系实践的把握。思政课教学,作为人类众多实践方式中的一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功能的实践方式,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增长点。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下设二级学科不断发展壮大,都体现了思政课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就具体内容而言,思政课教学中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应当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以教学内容的深化拓展促进学科研究领域的新发展。一是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的实际,深入开展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加强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理性阐释,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说服力。比如,上面提及的2018年我校立项的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分别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对思政课教学具有直接支撑意义。二是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和专业实际,深入研究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克服思政课不同程度上存在的“问题意识”不足、“千人一面”的缺陷。对此,我校积极推广凸显专业个性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比如,在全校同时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新闻与传媒学院学生通过拍摄微电影《大金鹿》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通过撰写《简奢史话》反映我国传统德廉文化;美术学院学生通过手绘的形式表现党的发展历程。三是不断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现途径,深入研究总结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经验,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在实践中,我校思政课教师探索出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互动教学、课题教学等方法,丰富了学科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现途径。
第三,善于总结思政课教学中的新鲜经验、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并上升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成就。在思政课教学中,及时将教师创造的新鲜经验、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进行总结提升和推广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问题上,一些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既增强了思政课的育人职能,也凸显了不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特色。
长期以来,我校注重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和教改项目的立项建设及推广应用,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等不同方面,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以项目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及时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推广,打造具有山东师范大学特色的思政课名片。近三年来,学院承担校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十多项,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其中,学院承担的山东省委教育工委重大委托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与评价体系改革”,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形成了标志性成果及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其建设经验于2018年1月被《大众日报》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总的来说,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有大好机遇,我们应认真总结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教学的有效经验,揭示学科支撑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健全学科支撑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机制,使思政课教学拥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应加大力度,建设融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科研能力、深化教学研究和改革等措施,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此外,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学术研究要注重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究,形成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在创新中互动发展的局面。这样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理性、政治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的双向良性互动。(文章源自“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