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学校高度关注此次座谈会,马克思学院学院教师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学习强国”平台等多种途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反响热烈。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院长程旭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6条标准”,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思政课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切实担负起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打铁还需自身硬”,努力从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人格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以高尚的道德使学生高尚,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明理,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学生心理的健康,以理论功底、人格魅力促进思政课教学,增强课堂的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让更多的学生喜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副院长邵子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业的基本要求,必须贯彻到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提高理论修养、道德修养、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加生动有效地为学生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必须深入实践,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寻找正确认识、提高动手能力、树立职业方向。
“作为一名一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自己政治要强,如果自己没有真正的信仰,怎么可能让学生相信你?”概论教研室主任兰章宣说,其次,自己人格要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只有自己真信、真懂、真做,才能以理服人,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再次,讲课内容要接地气,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天上的浮云,而是脚踏实地的践行,只有通过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理想、信念、责任和人生,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纲要教研室主任毛卓圣认为,作为思政教师,我们要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的素养,担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思政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提高教学水平,坚持历史观、世界观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用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贴近大学生活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的引导大学生增长知识见识。教师的育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也表现在课堂外。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课上课外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习近平在提到思政课改革创新时说,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思想性提到了第一位。思修教研室主任吴宏伟认为,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但社会阅历少,对各类社会现实问题很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互联网时代,往往一个热点,一呼百应,但背后常常是意气用事,缺少理性和冷静。作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需要进一步地学习思想理论、创新思维,更深入地了解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惑,更加有意识地去设计思政课,形式更加贴近年轻人,才能使思政课效果更好,学生更有获得感。
博士教师张立平说,让我感触最深就是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更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而空谈理论,相反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价值取向,理解和尊重学生,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和关心学生。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及实际状况,结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大道理讲透,讲精,讲实。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