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它对在我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振兴,必将发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李长春同志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大会上,充分阐明了工程的重大意义,他特别强调,这是我们党的“生命工程”。而我们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又同工程的实施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这样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目的和作用之一,就是体现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上。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1.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情况
2004年1月,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接着,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工程,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04年4月27—28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实施工程的重要性。李长春同志作了会议的主报告,指明了工程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进程,以及各级党委要重视工程并加强领导等问题。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结合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精心组织编写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努力形成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2005年5月11日,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在一级学科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时,对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了明确的规定。
上述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出,近三年来,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很多工作,采取了有力措施。这充分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高度重视、支持和关心。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主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任务: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形成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形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
这里我想突出强调几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这主要是中央编译局的任务,或者由他们负责组织部分理论工作者进行研究。从今年起,将陆续推出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选》和五卷本《列宁文选》。这两部文选,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已出版的著作的个别文章作了调整和节选,对经典著作的一些重要提法作了推敲,使之更加科学、准确。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主要理论问题,分成18个子课题组织专家进行研究。现在研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二是在编写教材方面,计划编写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教材150种,基本涵盖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目前正在进行的,或者说第一批教材,有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6个重点学科的教材,即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和新闻学;还有高校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这些教材大都处在拟定好提纲,进行写作初稿的阶段。高校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展比较快,都已经完成,并且已经出版使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出版后又作了进一步修订,主要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为主线对全书作了调整和修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是依据科学性、整体性和创新性原则,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央对编写新教材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充分体现”和“一个有针对性”。“三个充分体现”,就是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一个有针对性”,就是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这是对编写教材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教学工作的要求。
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从2005年春天就开始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经过数次论证,2005年7月,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在延安召开了最后一次专家讨论会,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一级学科的名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部署了写作一级、二级学科简介材料。最后,报送中宣部和教育部领导审批。2005年11月下发的两部文件正式确定了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开设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2006年1月中旬,学位办组织了专家组对一级、二级硕士学科点,一级、二级博士学科点进行了评审,最后评出了一级博士学科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硕士学科点就更多了。从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对一个学科单独组织评审这还是第一次。可见,从中央到政府领导部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2007年7月,劳动人事部组织各学科的专家评审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又被评上了25个博士后流动站。在短短的一年多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建立起来,而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我们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志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今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好,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过去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来变去,没有一个稳定的课程体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科建设没有跟上,缺乏一个科学的学科体系。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由五个二级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为了给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将来还应该把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两个二级学科也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来。这样,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就能更好地相适应。总之,我们一定要重视并下力气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且把它很好地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
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确立,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建设和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有利于稳定和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高校马克思主义阵地。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势必会对在我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发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强调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要坚持和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命力所在。学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凸现和弘扬该学科领域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是一样。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现象的本质,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实质,以及资本主义运动的特殊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并且以此为理论依据,科学地阐明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也就是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论证”,从而使社会主义真正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科来建设,就是要突出其科学性,通过深入的研究,挖掘马克思学说中的科学真理,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特征和学科规定性。这个整体性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上,而且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诸二级学科的有机联系上。每门科学都有分析与综合,有分门别类的研究,也有整体性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上,从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上研究和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五个二级学科,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础性的学科,是贯穿于其他几个学科的一根红线。它是纲领,是核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展开,它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在世界上传播的角度,进一步阐明和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创造性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理论成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其中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应该是我们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点。国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发展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一个应用学科。它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去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培育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五个二级学科,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体系,为我们的教学和教材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
3.把学科建设的成果落实和体现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又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观点和做法。总的来说,决不能把学科建设同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割裂开来。如果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看成是两回事,两张皮,互不联系,就大错而错了,也违背了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衷。下面我想谈几点想法供大家思考。
第一,学科建设要为课程建设服务、要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基础性的理论建设,所以,要进行系统、全面的科学研究。但这种科学研究不是孤立的,而要同课程建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服务。因此,现在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有相应的学科相对应。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之相对应的学科是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之相对应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这种对应关系,有利于把学科建设同课程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课程建设。
第二,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和学科建设成果运用于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中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服务于培养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而且还要用本学科的学术成果和经验服务于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教学建设,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质量。有人认为,过去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不高,我觉得这有许多方面原因,但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学科支撑。同时,还要求我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主动地参与到学科建设中来,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思想中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研究,探求解决的答案。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为本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合格的、优秀的师资。目前的教师队伍状况还不是能很好地适应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按照学科建设要求,按照四门课和新的教材要求进行培训、学习和提高。关于这个方面,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有关部门已经作了很多工作,但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以迅速提高我们教师的水平。道理很简单,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而教师的主力就是现在这支队伍。所以,目前只有通过学习来培养和造就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同时,还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研究生,把优秀的人才输送到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来,补充新鲜血液,增强教学力量。这里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一定要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求,本学科的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而且也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情况和方法。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第四,为了实现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更紧密的结合,还要解决一些体制上的问题。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依托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托哲学系或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依托经济系或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靠什么来支持?现在是五花八门,挂靠在什么单位上的都有,甚至有的单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没有任何关系。李长春同志在今年1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全国成立了27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但据我所知,其中多数还不是实体,或者说是有名无实。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方向。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面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作为支撑,挂靠在一个不相干的单位上,这势必会影响该学科的建设,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二是在本学科内,要把两个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同四门课程建设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建立起二者联系和沟通的机制。最好把这两支力量放在同一机构中,比如,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中。这样,真正从体制上解决学科建设和教学建设的关系,以便把全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这两支力量真正凝聚起来。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加强体制建设,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我们以前做的工作也有付诸东流的危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其体制建设上,我们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以上我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想法,有些很不成熟,提出来供大家思考和研讨。
(文章源自“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线”)